logo
【项目化学习案例】基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案例设计与实施 以“水果为什么会腐烂...
来源:新普陀小学东校
发布时间:2024年04月10日

基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案例设计与实施

——以“水果为什么会腐烂?”为例

谈晓颖

一、案例背景

小学自然学科具备较强的跨学科项目化融合优势。基于真实情境,结合对学生兴趣和学情的调查,师生共同确定将“水果为什么会腐烂?”作为三年级学生“跨学科项目化学习”的研究主题。

二、案例设计

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。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》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,本案例将重点关注学生“科学精神”“学会学习”“实践创新”三大素养的培育。

教师尊重学生兴趣,结合学生学情,打破学科界限,重构课程,以“自然”学科为主线,融合“美术”“道法”“信息”“探究”“数学”“语文”“拓展”等多门学科,鼓励学生运用各学科的思维和方法,通过“动手做”“实验探究”“制作”“调查”“体验”“设计创作”“反思”等实践活动,尝试解决复杂问题。基于核心素养、教学目标、学生兴趣、学生学情等要素,对活动进行整体规划,明确每个活动涉及的主要学科,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全程参与课程研发和实践。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,即“研究性学习”“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”“信息技术教育”“劳动与技术教育”等。

三、案例实施

(一)建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

评价是本案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,贯穿于整个学习进程。实施初期,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兴趣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,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“跨学科学习”活动中。实施中期,评价关注学生发展。活动创设的角色,让学生体会到责任承担,更全面地认识和提升自己。实施终期,评价关注学生创意物化的成果,更关注学生经历全程后的积累和成长。评价应关注学习结果,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。教师采用“双成”评价,即成就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,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其发展动向。

(二)凝聚强大合力丰富学生活动体验

本案例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周密设计。活动中用到的活动单,都是活动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隐形支架,有助于学生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实验和调查的具体内容上。此外,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融入到活动中,学生借助平板电脑完成实验设计、记录和评价,通过二维码、APP、网页搜索等方式获取学习资源,采用问卷星搜集调查数据等。学校、家庭和社区的融合是丰富学生活动体验的另一重要保障。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校和教室的束缚,将校内校外的资源相融合、相渗透,共同为学生构建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学习体验。

四、案例实施成果

(一)生成有创意的物化产品

学生生成的创意物化产品分为纸笔产品和实物产品两大类。

(二)生成可迁移的核心能力

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在反复经历“实践、体会、反思”后逐渐形成。本案例重点培养了学生三大可迁移的核心能力,分别是提问能力、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。

(三)生成可复制的评价体系

本案例的评价体系,采用了目标取向的评价、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。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,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所得的成果,也重视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成长。最终,形成了包括学生活动过程性的记录单、活动中的各类作品和反思性评价记录单在内的学生档案袋。

(四)生成可借鉴的实践经验

本案例经历“评估筹备、理论研学”“确定目标、组织实施”“阶段反思、评价改进”“终期回顾、经验分享”四阶段。案例虽有校本特色,但上述经验和反思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。教师团队在不同类型的课程试验中,体验课程研发不同角色的职责,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。学校课程管理涉及校长、教师、学生及家长,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,为后续课程开发拓宽实践空间提供更多可能性。